教育本是高尚神圣的育人事業(yè),但在中國卻備受詬病。
2月7日,河南鄭州某著名高中爆發(fā)驚天血案,一名17歲的高二學生因不堪學習壓力,將對其管教甚嚴的親生母親用啞鈴活活砸死!慘案的發(fā)生,引發(fā)人們對中國教育制度一系列弊端的思考。因為像這樣的由學生手刃自己父母的殘忍事件,已經不止一次地發(fā)生過。
中國的教育沿襲了前蘇聯(lián)的教育方針,時至今日,弊端重重,嚴重扭曲,成為壓在家長和孩子們身上的一座“大山”。
第一是分數(shù)教育,分數(shù)至上。所謂“分分小命根”,差一分考不上,差一分得多花幾萬元。只看分數(shù),不看能力,高分低能盛行。
第二是應試教育,孩子們得為考試活著,一考定終身。選擇好的小學,考上好的初中、好的高中,再努力拚命考上好的大學,一步一步幾乎成為孩子們的必然選擇。人說中國孩子擅長考試,其實從另一角度看是因為所經歷的各類考試太多太多,平時小考、月考、期中考、期末考,加上統(tǒng)考、抽考、模擬考、過級考……學;蛑鞴懿块T喜歡“命題”,學生只好被動應考,從小到大不停地學習,伴隨而來的就是不停地考試,這是中國學習教育的主要特點。
第三是收費教育,這大概是中國特色之一。在校內需要繳學費等各種費用,校外得參加各種補習班輔導班,花錢更多。所以,中國的學生是靠錢培育起來的。
第四是教育產業(yè)化。把教育專門打造成一個產業(yè),一部能夠賺錢生財?shù)臋C器。使教育成了全社會最賺錢的行業(yè)之一。
第五是教育的等級化、差別化。過去古代講“有教無類”,現(xiàn)在是把學校分成三六九等,什么重點、非重點、一般之類,高校也分一本二本三本,“985”、“211”等,學生因就讀學校的不同,自是就劃分出了等級,人為地產生了不平等、不公平。
第六是黨文化教育,馬列課、政治課,學生集體入隊(少先隊)入團(共青團)及入黨。
第七是學習的負擔太重,使中國孩子成為世界上負擔大概最沉重的一族。從小學一年級起,就得背上厚厚的大書包。而且,不僅學生受累,家長也跟著遭受同樣的命運。上面鄭州學生弒母慘劇中,其母平時給其子報4個補習班:語文、數(shù)學、英語、物理,年前寒假一口氣又報了5個,過年的一周休息時間,還得在家寫作業(yè)。所以,中國孩子是為學習而生的,被套上沉重的學習枷鎖。
這種教育方式,何談什么創(chuàng)造性、素質教育?“書呆子”我們就不說了,身體虛弱、性格孤僻、心理承受能力差我們也不提了,從本質上說等于抹殺了孩子們的天性,摧殘了廣大青少年的人性,讓他們從小就與世隔絕,兩耳不聞窗前事,何談社會責任感、為了國家民族?所謂“自由之思想,獨立之精神”( 陳寅恪為王國維紀念碑撰寫碑文)這些精髓的東西,更是奢談。
有人說中國的教育不是“教育”,而是“教愚”,培養(yǎng)的不是“人才”而是“奴才”,話雖絕對但不能不說沒有道理。
教育的弊端已經存在多年,很多專家學者也多方呼吁過,素質教育年年在提,教育改革不時在搞,但弊端還是依然固我,枷鎖似乎越套越緊。
原因何在?關鍵還在于制度本身。好的制度能使壞人變好,壞的制度能使好人變惡。教育既然是黨和政府的事業(yè),那么必然打上政治的烙印,歸根到底教育要為政治服務。因此,中國的教育不過是政治統(tǒng)治在教育領域的繼續(xù),出現(xiàn)一系列弊端就不奇怪了。
中國人很窮,經濟雖然迅猛發(fā)展,絕大多數(shù)社會階層社會成員一生都得為生計操勞,上學、就業(yè)、房子、工作、結婚、孩子,幾乎陷入這個循環(huán)圈里不能自拔。窮,表面是一種自然狀態(tài),但在中國,它卻是用以控制社會擺布人民的統(tǒng)治方式:只有這樣,才能讓百姓安心于黨和政府領導,甚至給點小恩小惠都感激涕零。否則,大家都富裕了,都無需為生活操心了,參與政治要權要民主怎么辦?
教育也是如此。把億萬學生圈進層層加碼的緊張學習環(huán)境里,不僅身心勞累健康受損,還得忍受高額學雜費,這與經濟上遭受盤剝剝削別無二致。所以,教育的弊端并非教育本身的問題,它仍然是制度本質的體現(xiàn)。當教育嚴重背離教育發(fā)展規(guī)律,成為統(tǒng)治工具,成為“大山”的時候,任何悲劇的發(fā)生也就有了必然性。